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明风流 > 第767章 紧锣密鼓

第767章 紧锣密鼓(第2页/共2页)

相较于刘瑾之前的大张旗鼓的清屯收税,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一地鸡毛的改革而言,张延龄闷声不响,谈笑间便完成了这件事。

勋贵退田,这就好比敲响了警钟,让兼并之风盛行的大明朝的上上下下人等都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黑幕一旦撕开了一道口子,光便透了进来。而且撕碎的是最厚重的那一片地方。

虽然未必便能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让众人都开始上缴田产。但起码从现在开始,再无官员勋臣和皇亲敢向朝廷讨要土地了。

种种事情,一桩又一桩,好似滚滚雷声在大明朝的天空轰鸣。所有人都感到了震惊,同时也意识到事情似乎正在朝着一个从未期待过的方向变化着。

百姓们议论纷纷,大明朝护国公的名字又一次成为了街头巷尾提及频率最好的名字。

在一片议论纷纷之中,张延龄却紧锣密鼓的准备着下一步。

九月二十,市舶司衙门召开了第一次座谈会。张延龄请了原工部尚书曾鉴以及京城中大批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座谈。

座谈会的内容是关于造船的。

前期的各种准备中,最重要的便是造船这一项了。在其他措施进行的时候,造船之事必须提上日程。而且,这件事是重中之重。拥有大型战船,拥有大量海贸商船,整个海贸计划才能得以实施。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曾鉴曾任工部尚书。如今虽然致仕,但对于大明朝的船行,各种船只的优劣却是内行人。毕竟制造手工建造这些都是工部所属的事务。对于曾鉴而言,这些都是他脑子里的。

所以,在座谈的时候,曾鉴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护国公,我大明造船业原本是极为发达的。当年三宝太监出海,随行船只百余艘,声势何等浩大。当年三宝太监的座船被称为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则有十八丈。高四层,巍峨如移动的城堡一般。船上可载人五百余。光是划船掌舵的便有两百多人。那光景,可谓是体势巍然,巨与无敌啊。”

张延龄听着他的话,想象着那宝船的样子,心中也是赞叹不已。若他所言是真的,换算成后世的长度,那便是一座长一百四十米左右,宽六十米左右的巨无霸。这样的船便是在后世也属于大船。

大明朝在百余年前便造出了这样的大船,造船技术可谓是令人惊叹,匪夷所思。

“真是雄伟啊。令人赞叹。但不知那宝船在何处?”张延龄道。

“是啊。只可惜下西洋之后,宝船便搁置在南京码头上。也无人再开动。时间久了,腐烂生虫,成了一堆破烂。我大明造船的技艺,因为海禁而荒废失传。如今各地船厂能造的便是一些漕运的大木船和一些普通的兵船了。这些船跟曾经的宝船相比,简直无法比拟。”

“这件事是暴殄天物啊,这么好的宝船,便就这么腐朽了。现在再也造不出来了?”张延龄顿足叹道。

“很难说。宝船造地是在南京的龙江造船坊。老朽许久没有去南京,也不知道那里还能不能造船了。不过,护国公也莫要担心,我大明朝除了南京,还有福建广东两地也是有大量造船工坊的。沿海之地,造船手艺一代传一代,应该不至于失传。但也难说的很,毕竟生意萧条,造的也都是普通船只,要造海船,怕是够呛。”曾鉴捋着花白胡子道。

张延龄收拾心情,耐心询问道:“且不论能不能造出来,老大人可否说一说各地船只有何不同?我想各处造的船只应该有各自的特点吧。”

曾鉴点头笑道:“那是自然。护国公这便是内行话了。我大明造船的样式风格分为三处。一处便是南京造宝船的龙江造坊。那里造的船只雄伟高大,气势巍峨。适才老夫说的三宝太监的宝船便是这样的船只。但是呢,缺点在于,船只庞大,需要人力多,不易操控。而且过于华丽高大,行动缓慢,且水浅处容易搁浅。不灵活。”

张延龄缓缓点头。

但听曾鉴继续道:“还有便是福建船了。福船底尖上阔,首尖尾阔两头翘,设计精巧。还有排水孔。船只稳定可靠,可经风浪,在深海航行也自无虞。但船只过小,不够雄伟。广东的船只两头尖翘,像个月牙儿。坚固耐用,造船用龙骨之法,故而船只可经大风浪而不用担心会损坏。只不过,因为两头尖翘,船身狭长,不利平稳。风浪之中稳定性较差。总之,各地船只各有优劣,就看护国公需要怎样的海船了。”

张延龄听得一愣一愣的,原来这里边有这么大的学问。曾鉴只随口说了几句,便知道这里边的门道多。

张延龄要的是怎样的船只?自然是又大又稳又坚固的大船了。载人要多,要灵活机动,且能经风浪。更重要的是,要有可操控性。因为这些船将面临着有可能和佛郎机的蜈蚣船作战的局面,在性能上一定要碾压他们。

船上还要安装诸多火炮,一般的小船是绝对不成的。遭遇对手炮击,还要抗轰耐揍。一旦中弹,要能抗住对方的炮弹。不至于随随便便就沉了。

“可否集其所有之长,设计出一艘大船呢?既然都有优劣限制,何不扬长避短,造出又快又大又稳又坚固的大船呢?”张延龄沉声说道。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88.net

如果你也喜欢网购,可先免费领取:淘宝优惠券京东优惠券拼多多优惠券网购才省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